考研政治单选题多选题高分秘籍:常见考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单选题和多选题是考生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部分。这两类题目不仅考察知识的广度,更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容易陷入“背多分”的误区,但实际上,理解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命题者的意图才是关键。本文将结合历年真题中的常见考点,以问答的形式深入解析单选题和多选题的解题技巧,帮助考生们突破瓶颈,提高答题准确率。内容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力求为考生提供实用、高效的备考指导。
问题一:如何快速区分马原中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在考研政治的单选题中,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常考点,很多同学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实际上,理解它们的区别关键在于把握“范围”和“程度”这两个维度。
从范围上看,绝对真理强调的是真理的客观性和永恒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认识的客观内容,这是真理的绝对性所在。比如,数学中的“2+2=4”在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其正确性,这就是绝对真理的体现。而相对真理则指的是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例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条件下是正确的,但在高速微观条件下就需要用相对论来解释,这就是相对真理的局限性。
从程度上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比如,我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最初的汤姆逊模型到玻尔模型,再到量子力学的建立,每一次认识都是相对真理,但同时又不断接近对原子结构这一客观实在的绝对真理。
在解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干扰选项,比如将绝对真理等同于终极真理,或将相对真理等同于错误认识。正确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即“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而实现”,就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例如,题目问“以下哪项正确体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如果选项中提到“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就是正确的表述,因为这句话既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又指出了其通过相对形式实现的辩证过程。
问题二:毛中特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与计划经济体制区分?
在毛中特部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考查是高频点,很多同学对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异同点理解不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资源配置方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所有制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主要由国家通过行政指令进行配置,企业缺乏自主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调节资源分配,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就是两者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政企分开”,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比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发展,而不是直接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表现。
再次,在所有制结构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例如,股份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增强活力,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在解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比如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将市场调节等同于自由放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例如,题目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如果选项中提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是正确的表述,因为这句话既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又指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角色。
问题三:如何区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涵与关系?
在思修法基部分,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考查也是常考点,很多同学容易将两者对立起来,而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治理方式。
从内涵上看,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核心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调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强制性。例如,我国通过制定《刑法》来打击犯罪行为,通过《合同法》来规范市场交易,这就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来提升公民素质,通过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其核心是“德主刑辅”,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和示范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就是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
从关系上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依法治国为以德治国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法律来维护道德底线,比如通过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来打击侮辱他人、破坏公物等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通过道德教化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比如通过宣传诚信守法理念,来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例如,一个社会如果公民道德水平低下,法律制度再完善也难以有效实施;而如果缺乏道德基础,单纯依靠法律来治理社会,又会造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在解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一些极端化的选项,比如将依法治国等同于依法办事,或将以德治国等同于道德说教。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例如,题目问“以下哪项正确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如果选项中提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共同发挥作用”,这就是正确的表述,因为这句话既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又指出了两者在治理社会中的共同作用。
问题四:时政热点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
在考研政治的时政部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很多同学对其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理念的时代要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高质量发展是继高速增长阶段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的新阶段。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过去我们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现在则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这就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从发展理念的时代要求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而高质量发展正是通过这五个方面来实现的。例如,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来缩小发展差距;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通过绿色发展来保护生态环境;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高水平开放来融入全球经济;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来增进人民福祉。
在解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一些片面化的选项,比如将高质量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速放缓,或将高质量发展等同于技术创新。正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例如,题目问“以下哪项正确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如果选项中提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来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正确的表述,因为这句话既强调了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的理念的紧密联系,又指出了其通过五个方面来实现的路径。
问题五: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构建路径?
在考研政治的时政部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查也是常考点,很多同学对其内涵和构建路径理解不够全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全球治理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全球治理的时代背景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这些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需要各国携手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共同发展。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行动纲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
在解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一些简单化的选项,比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同于中国独善其身,或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同于地缘政治竞争。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构建路径,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同价值追求,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就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例如,题目问“以下哪项正确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如果选项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携手合作,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是正确的表述,因为这句话既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同价值追求,又指出了其构建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