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难点突破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马原不仅涉及抽象的理论概念,还与历史、经济、哲学等多学科紧密相连,因此,考生在背诵和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马原知识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的背诵难点,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攻克复习中的难关。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来说,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而社会意识则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会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样,社会意识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比如先进的革命思想可以推动社会变革,而落后的思想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因此,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二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问题二:如何区分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法中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基本概念。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则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显著的、飞跃式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例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每天的努力逐渐提高,这就是量变的过程。当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某个临界点,比如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反之,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在复习过程中,考生需要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飞跃的,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劳动的时间。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可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剩余价值的本质是无偿劳动;二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核心;三是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基础。掌握这一理论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和剥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