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2010年阅读第二篇讲解

更新时间:2025-09-14 20:58:01
最佳答案

2010年考研阅读理解第二篇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第二篇文章《The Invention of the University》是当年考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文章之一,文章以高等教育发展史为背景,探讨了大学的本质与改革方向。本文将结合考生的常见疑问,从文章结构、逻辑关系和核心观点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帮助考生理解文章难点,掌握解题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答案: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批判现代大学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定位文章首尾段,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总结性语句。作者通过对比古典大学与当代大学的差异,指出大学不应仅仅作为就业培训场所,而应保持其独立性和研究导向。具体来说,考生可以关注以下线索:

  • 第一段提出的“大学精神”概念
  • 第三段关于“学术自由”的论述
  • 最后一段中“大学应是思想自由市场”的表述
  • 通过这些关键句,可以归纳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大学应回归其知识探索的本质,而非沦为市场化的工具。作者批判了现代大学在排名压力下过分注重就业率的倾向,认为这导致了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大学精神的丧失。

    问题二:文中“古典大学”与“当代大学”的对比如何理解?

    答案:这两者的对比是文章论证的核心。所谓“古典大学”,指的是19世纪前欧洲大学的传统模式,其特点包括:

  • 以博雅教育为核心,注重通识知识培养
  • 学术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 教师与研究并重,而非以就业为导向
  • 而“当代大学”则指20世纪后发展起来的模式,主要特征是:
  • 过度强调就业竞争力
  • 学术排名成为重要指标
  • 行政权力扩大,学术自主性减弱
  • 作者通过对比这两种模式,揭示了现代大学在追求市场价值过程中所丢失的精神内核。考生在理解时要注意作者使用的批判性语言,如“commodification”(商品化)、“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等词汇,这些都暗示了作者对当代大学模式的否定态度。这种对比在第四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通过描述牛津大学等古典名校的历史,反衬出现代大学教育功能的异化。

    问题三:作者提出的大学改革建议有哪些?

    答案:文章最后两段提出了作者的理想方案,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其核心内容。作者主张:

  • 恢复学术自由,减少行政干预
  • 重新强调博雅教育,而非职业技能培训
  • 建立更合理的评价体系,避免过度依赖排名
  • 具体来说,作者认为大学应该像“思想自由市场”一样,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交流,而不是在就业导向的压力下选择性地培养人才。他特别提到大学应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独立的学术判断。考生在理解这些观点时,可以结合最后一段中“大学不应是工厂,而应是花园”的比喻,体会作者对大学精神生态的期待。作者提出的改革建议虽然理想化,但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大学商业化倾向的普遍担忧,这也是文章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攻略网 -考研各个学科复习攻略资料分享平台.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2010597号-1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367秒, 内存占用1.55 M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