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英语翻译常见疑问深度解析与实用技巧
翻译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处理英语长难句的翻译?
解答:
在2018年考研英语翻译中,长难句是考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难点。这类句子通常包含复杂从句、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等结构,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法基础和灵活的翻译能力。建议考生在备考时采用以下方法:分清句子主干,找出主谓宾结构,确定核心成分;逐层拆解修饰成分,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按中文表达习惯重新排序;注意语态转换,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中文中常通过主动表达或“被”字句处理。例如,原文“The project, being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was completed ahead of schedule.”可以拆解为“该项目获得政府财政支持,提前完成”,这里将被动转为主动表达,符合中文习惯。考生还需关注逻辑连接词的翻译,如“although”译为“尽管”,“as a result”译为“因此”,确保译文连贯自然。
问题二:如何准确翻译英语中的抽象名词?
解答:
抽象名词是考研翻译中的另一大难点,这类词汇如“freedom”“happiness”“justice”等,在中文中往往没有直接对应词,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意译。2018年真题中常出现此类词汇,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一句,若直译为“追求幸福是基本人权”,虽然字面准确,但稍显生硬。更佳的译法是“追求幸福是基本人权”,将“pursuit”译为“追求”而非“追求的过程”,更符合中文表达。考生可参考以下技巧:1)结合具体语境,如“economic development”在科技语境中可译为“科技进步”,在商业语境中译为“经济发展”;2)使用同义替换,如“security”可译为“安全”“保障”;3)添加解释性成分,如“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cannot be overstated.”译为“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通过口语化表达增强可读性。值得注意的是,抽象名词的翻译往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避免机械对应。
问题三:如何处理英语中的习语和固定搭配?
解答:
英语习语和固定搭配是翻译中的“拦路虎”,2018年真题中常出现“hit the nail on the head”“break the ice”等表达。考生若直译为“敲中钉尖”“打破冰面”,不仅拗口,更易误解。正确处理这类表达需掌握以下方法:熟记常见习语的中文对应,如“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译为“一针见血”,“break the ice”译为“打破僵局”;分析习语构成,如“spill the beans”中的“spill”意为“泄露”,整体可译为“泄露秘密”;结合语境灵活处理,若原文“He really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when he said the company needed a new strategy.”出现在商业分析中,可译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司需要新战略”,既保留原意又符合中文表达。考生可建立个人“习语库”,分类整理常见表达,并标注使用场景。对于无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采用解释性翻译,如“The expression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means to reveal a secret by mistake.”先解释含义再说明表达,确保读者理解。
翻译备考实用技巧
翻译备考并非一蹴而就,掌握正确方法能事半功倍。精读真题是关键,建议考生逐句分析2018年真题翻译部分,标注难点,归纳常见错误类型。积累词汇时注重搭配记忆,而非孤立单词,如“make progress”“set goals”等固定搭配需整体掌握。第三,培养语感可通过朗读中英文对照材料实现,如《经济学人》双语文章,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两种语言的句式特点。第四,限时训练至关重要,建议每天完成2-3段翻译练习,严格计时,模拟考试状态。建立错题本,定期回顾易错点,如时态误用、词性混淆等问题,避免重复犯错。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坚持执行能有效提升翻译能力,尤其在2018年这类注重细节和语境理解的考题中,系统训练比零散学习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