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必知:针灸学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在考研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经络腧穴的定位到针刺手法,再到治疗原则的运用,考生需系统掌握。本文精选针灸学常见考点,以问答形式深入解析,帮助考生突破难点,提升应试能力。内容涵盖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及常见误区,结合案例讲解,力求通俗易懂,助力考生高效备考。
问题一:什么是“得气”现象?在临床针刺中如何判断与处理?
“得气”是针灸治疗中的关键环节,指针刺腧穴后产生的酸、麻、胀、痛等感觉,并可能向周围或远隔部位扩散。判断“得气”需综合观察患者反应和医者手感。患者可能自觉局部或远端出现酸胀感,甚至出现红晕、发热等。医者则可通过针柄轻微颤动或患者肢体自主运动感知。
临床中,若未“得气”,可尝试调整针刺角度、深度或方向,或配合提插、捻转等手法诱使其产生。若“得气”过强,需适当减小刺激强度,或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缓解。值得注意的是,“得气”并非所有病症的必要条件,部分疾病在无“得气”情况下仍可取得疗效。考生需理解其原理,灵活运用,避免机械追求“得气”而忽视整体治疗。
问题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如何选择主穴与配穴?依据是什么?
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原则,主穴选择需结合经络循行及病变部位。常用主穴包括:百会(醒脑开窍)、内关(宁心安神)、风池(平肝熄风)、合谷(通经活络)、足三里(健脾益气)。配穴则根据症状调整,如上肢偏瘫配肩?、曲池、手三里;下肢偏瘫配环跳、风市、阳陵泉;语言不利配廉泉、通里、翳风。
选穴依据源于《内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中风病位在脑,但经络受损,故取头部穴位醒神;内关、足三里调补气血,助脏腑功能恢复;肢体穴位疏通经络,促进功能重建。配穴需结合“循经取穴”“近部取穴”原则,如肩臂障碍取近部穴位,兼顾远端经穴。考生应掌握不同症状的配穴规律,理解其理论渊源,方能灵活应用。
问题三:针刺时如何避免晕针?发生晕针后应如何处理?
晕针是针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多因患者精神紧张、体位不适或刺激过强引发。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详细沟通,消除患者顾虑;选择舒适体位,避免过饥、过饱;初次针刺者宜轻柔手法。操作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发现异常立即减量或停针。
若发生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使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位,松解衣带。轻者可饮用温开水,静卧片刻;重者需针刺人中、素?、内关等穴,配合艾条灸百会、足三里,必要时配合急救措施。考生需掌握晕针的识别要点和急救流程,熟悉不同穴位的急救作用,做到临危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