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5-09-13 18:06:01
最佳答案

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深度解析与常见疑问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考研政治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内容丰富且逻辑性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难点,如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人物评价、政策演变等。本栏目针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深度解析,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历年真题,以通俗化的语言帮助考生理清脉络,突破重难点。通过系统的梳理和针对性的解答,助力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准确记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的时间与地点?

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但考生在记忆时容易混淆时间与地点。实际上,这些组织的建立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和时间特征。1920年8月,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发起组,随后,北京、长沙、武汉、济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具体来说,北京小组成立于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国焘等人发起;长沙小组成立于1920年11月,由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创建;武汉小组成立于1921年3月,由董必武、陈潭秋等人负责;济南小组成立于1920年12月,由王尽美、邓恩铭等人领导。这些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考生在记忆时,可以结合地图和表格,将时间节点与地点对应起来,例如“上海-1920年8月”、“北京-1920年10月”等,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记忆烙印。要注意区分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前者是筹备阶段,后者是正式成立,时间上相差约半年,地点则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通过对比记忆,可以避免混淆。

问题二:为什么说国民党一大是国民革命兴起的重要标志?其召开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果有哪些?

答:国民党一大之所以被视为国民革命兴起的重要标志,主要在于它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标志着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其历史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国内,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残暴,民不聊生,全国范围内反帝反封建的呼声高涨;二是国际,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同时共产国际也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重新修订了党章和党纲,明确了国民党的革命纲领和目标;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汪精卫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考生在复习时,要重点理解三大政策的意义,尤其是“联共”政策,它直接促成了革命力量的壮大。同时,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国民党一大的历史作用,例如它如何改变了以往革命斗争的分散状态,形成了统一战线的合力。

问题三:如何理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二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1931年春至1935年1月)。这两种错误都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城市中心论,盲目发动城市起义,导致多次起义失败,红军力量遭受重大损失。例如,南昌起义后,秋白在武汉主持中央工作时,错误地认为革命高潮已经到来,盲目指挥发动了广州起义等,这些行动都脱离了实际,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则表现为机械照搬苏联经验,忽视中国国情,在军事上主张“正规战”、“阵地战”,在政治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军事上,红军从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政治上,党与红军的关系受到严重破坏;理论上,进一步僵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考生在理解时,要抓住“脱离实际”、“教条主义”这两个关键词,并结合具体事件分析其危害。例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除了敌强我弱,更重要的是王明路线的错误指挥。通过对比两次“左”倾错误,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攻略网 -考研各个学科复习攻略资料分享平台.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2010597号-1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373秒, 内存占用1.56 M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