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深度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30%的考试分值。作为理论体系的基石,马原不仅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更注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感到困惑,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马原的核心内容,提升应试能力。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考生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相互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例如,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例如封建制度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扫清了障碍。
考生还需要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表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变革逐步解决。例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考生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客观必然性。
问题二:如何区分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法中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考生需要清晰区分两者的概念和特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例如,工厂逐渐增加机器数量、学生学习逐步积累知识点,这些都是量变的表现。量变的特点是渐进性、连续性和重复性,它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质变则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种显著的、飞跃式的变化。例如,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发生沸腾、学生通过努力突破学习瓶颈取得重大进步,这些都是质变的体现。质变的特点是突变性、飞跃性和根本性,它标志着事物发展进入新阶段。质变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总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
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质变都必须经过量变的积累。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无从谈起。例如,材料的疲劳断裂是长期受力量变的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发质变。这个程度被称为“度”,它是保持事物性质的量的限度。超出度,量变就会转化为质变。例如,人体体温超过42摄氏度就会发生严重后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发展。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考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结合的特点,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考生需要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价值部分,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手段。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
在生产阶段,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支付工资,然后组织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个新价值大于其劳动力价值。新价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工资)、补偿生产资料价值的部分(即不变资本)和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例如,一个工人每天创造10小时的价值,其中4小时的价值用于补偿工资,6小时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6小时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在流通阶段,资本家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获得更多的货币。这个过程不仅实现了剩余价值,还使资本增殖。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例如,通过实行“工作日”制度,资本家可以迫使工人工作更长时间;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更多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满足社会需求。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会不断压榨工人,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频发等问题。理解剩余价值理论,有助于考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同时,这一理论也为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了理论武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