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各部分分值分布及高频问题解析
考研政治作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共课,总分150分,在考生总成绩中占据重要地位。各部分内容分值分布相对固定,理解并掌握各部分高频问题及答题技巧,对提升政治科目成绩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历年考情,详细解析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时政五大部分的分值分布及常见问题,帮助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备考。
马原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在考研政治中约占24分,主要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的理解。马原部分常见问题多集中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方面。
问题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强调渐进性与突破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则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展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在答题时,考生需结合具体案例,如“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发展,分析其如何通过技术革新(量变)推动产业升级(质变),体现辩证法的应用。
问题2:如何区分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与“剥削”?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概念,指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工资)的额外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剥削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两者关系是:剥削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具体表现。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通过算法控制工人的劳动时间,榨取更长的工作时长对应的剩余价值,这就是传统剥削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体现。考生需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剥削的隐蔽性。
毛中特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中特)占32分,考察内容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中特部分问题常结合时事政策,如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
问题1: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框架。其内在逻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引擎,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深化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和依法治国(如精准扶贫政策),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政治保障。考生需结合具体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分析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史纲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史纲)占14分,主要考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史纲部分问题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分析题中也可能涉及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问题1: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民族觉醒,激发了全民族的救亡意识。例如,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不仅反映了反帝诉求,也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考生需结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影响。
思修法基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称思修法基)占16分,考察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等。思修法基部分问题常以案例分析题形式出现,要求考生结合实际谈理解。
问题1: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一价值观需从个人层面入手,如通过诚信考试、志愿服务等行为体现友善与敬业;在社会层面,可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环保行动等;在国家层面,则需拥护国家政策,如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例如,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敬业),网友自发捐款(友善),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考生需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分析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
时政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时政)占18分,考察内容为近一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政策解读。时政部分问题更新快,考生需通过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积累素材。
问题1: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强调各国相互依存,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挑战。其核心内涵包括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领域,倡导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例如,在新冠疫情中,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医疗专家组援助多国,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考生需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分析其与传统国际关系的差异,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而非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