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深度解析:商品价值的奥秘与常见疑问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中,商品价值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知,也影响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商品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商品价值的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帮助考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商品价值的基本概念与核心特征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理解商品价值的首要切入点。从本质上讲,商品价值反映了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形成的经济关系。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客观性:价值是商品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社会性:价值体现的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生产者关系。
- 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价值的表现形式和衡量标准会发生变化。
在考研政治中,理解价值的这三个特征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前提。例如,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考生需要认识到价值的社会性如何导致剥削关系的发生。同时,历史性特征则要求考生能够区分不同经济制度下价值实现方式的差异。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考研政治中的重点难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经济学逻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社会平均",而非个体差异。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价值量下降;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则会导致价值量上升。
这个关系在考研政治分析题中经常出现。例如,在讨论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时,考生需要运用这一原理。技术进步通常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使商品价值量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可能会因为研发投入增加而暂时提高价值量,这种复杂情况需要考生能够辩证分析。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是考研政治中另一个重要考点。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则是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考生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否则就无法在市场上交换。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任何物品只要有使用价值就具备了成为商品的潜力,但只有被社会承认的、能够参与交换的使用价值才能形成价值。第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中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例如,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现象时,考生需要认识到正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导致了商品似乎具有独立价值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变成了交换价值的物质载体,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则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理解这一辩证关系,对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尤为重要。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发展是理解货币产生的关键。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商品交换实践的演进逻辑。
在考研政治中,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几个关键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是偶然的物物交换,如20件麻换1件上衣;扩大的价值形式解决了交换的局限性,但仍然存在"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第三,一般价值形式将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种统一的使用价值,如用上衣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货币形式则确定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如黄金。
货币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解决了商品交换中的双重困难,即"换什么"和"如何换"的问题。理解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把握商品经济的本质,也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