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精讲与疑难突破
在考研政治的冲刺阶段,考生往往面临着海量知识点需要记忆的巨大压力。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地掌握核心考点,本栏目精心整理了常见的易错、易混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内容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逻辑梳理和口诀记忆等方法,让考生在短时间内提升答题准确率和速度。文章采用问答形式,语言通俗易懂,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合需要快速回顾和强化的考生。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高效记忆马原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原中的核心考点,也是考生容易混淆的部分。要理解每个规律的基本内涵。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描述了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可以通过口诀记忆。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可以用“矛盾是根本,斗争促发展”来概括;质量互变规律可以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来帮助记忆;否定之否定规律则可以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向上发展”来理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记忆也很有效。例如,在分析社会发展问题时,可以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社会矛盾推动历史进步;在分析技术革新时,可以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技术积累最终引发产业变革;在研究科学理论发展时,可以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理论更迭的规律性。
要注重三者之间的联系。虽然每个规律都有其独立意义,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辩证法的完整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基础,质量互变规律是表现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高级阶段。在答题时,要善于将三者结合,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论述某项政策的影响时,可以先分析其内部矛盾(对立统一),再探讨其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质量互变),最后总结其历史必然性和未来趋势(否定之否定)。通过这样的框架,不仅能够全面覆盖考点,还能展现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问题二:毛中特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既有各自的重点任务,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它强调在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建设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例如,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只有社会更加和谐,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条件。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改革,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创新和增长,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提升治理能力,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社会体制改革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可以推动绿色发展。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其他“三个全面”的保障。通过建设法治中国,可以规范权力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发展提供稳定环境。例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依法推进,确保改革措施符合法律规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需要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共同富裕;在全面从严治党时,需要依法依规,确保权力受到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实现其他“三个全面”的关键。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例如,只有党自身廉洁高效,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只有党坚强有力,才能确保法治建设顺利进行;只有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在理解和应用时,要注重整体把握,避免割裂看待,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事业发展。
问题三:如何快速掌握史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中涉及大量时间节点,考生往往感到记忆负担沉重。为了高效掌握这些重要时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重大事件为主线,构建时间框架。例如,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再到改革开放(1978年),每个阶段都有其标志性事件和重要节点。通过梳理这些事件的发展脉络,可以形成清晰的时间线,便于记忆。例如,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五四运动(1919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1921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1931-1945年)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解放战争(1945-1949年)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采用口诀或联想记忆法。例如,对于中共党史中的重要会议,可以编成口诀:“一大建党,二大反帝反封建,三大国共合作,四大左倾错误,五大遵义会议,六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八大社会主义改造,九大文化大革命,十大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通过这样的口诀,可以快速回忆起各个会议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第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时间节点。例如,为什么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相关。通过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可以加深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同样,为什么中共能在1931年成立?这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有关。通过这样的联系,可以将时间节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利用图表工具辅助记忆。可以制作时间轴图表,将重要事件标注在对应的时间上,一目了然。还可以制作表格,对比不同事件之间的异同点,例如,对比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对比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等。通过图表工具,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提高记忆效率。
掌握史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需要结合主线梳理、口诀记忆、背景理解和图表工具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