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202核心考点深度解析:常见疑问权威解答
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其内容繁杂、考点众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点,本栏目特整理了202考研政治中最常见的几个问题,并邀请资深命题专家进行深度解析。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五大模块的难点,还结合了最新的政策导向和考试趋势,力求为考生提供最精准、最实用的备考指导。无论你是初入备考阶段还是冲刺复习的关键期,这些解答都能为你拨开迷雾,助力高分上岸。
问题一:马原中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对立观点,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换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形成社会意识的前提。例如,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基础的不同会导致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等)的差异,而这些上层建筑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相反,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即思想、观念、精神等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观点往往将个别英雄人物、宗教信仰或某种意识形态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力量。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英雄史观,指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唯物史观强调要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考察社会关系的本质,而唯心史观则倾向于从精神层面寻找解释,忽视了物质条件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
问题二:毛中特中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这四个方面既有各自的重点任务,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是“四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了战略方向和动力源泉。没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其他三个方面的推进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招,它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可以释放发展活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环境,也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支撑。例如,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推进,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在加强党的建设时,也需要依靠法治手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它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政治保证。例如,只有党自身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才能有效领导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问题三:史纲中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一致,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革命的动力是工农大众,而不是少数资产阶级。例如,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巨大的革命力量,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点。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领导权先后落入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手中,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了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的主力军是工农大众。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同盟军。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第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通过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条件。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政策,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