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民俗文化形式就已经存在。然而,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以下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1. 萌芽阶段(20世纪初-1930年代):这一时期,民俗学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如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对民间文学的挖掘和研究。
2. 发展阶段(1930年代-19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俗学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民间文化,以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这一时期,民俗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涉及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
3. 曲折阶段(1940年代-19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民俗学一度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研究工作受到限制。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民俗学逐渐恢复,研究工作得以继续。
4. 繁荣阶段(197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民俗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民俗学在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研刷题通】——你的考研刷题小助手!涵盖政治、英语、数学等全部考研科目,助你高效备考,轻松应对考试。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