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汉语文学:轻松拿分的常见问题全解析
考研汉语文学作为众多考生的热门选择,不仅考察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考验应试技巧和知识广度。很多同学在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高效记忆文学史知识点、怎样提升答题逻辑等。本文将从考生最关心的几个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一一解答,帮助大家少走弯路,轻松应对考试。无论你是零基础小白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考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策略。
常见问题一:汉语文学专业课复习应该如何规划?
很多同学在备考汉语文学时都会遇到一个难题:知识点太多,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合理的复习规划是成功的关键。建议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基础,重点梳理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建议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用线条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时,可以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样的时间顺序,每个时期再细分出重点作家和代表作,比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魏晋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等。
第二阶段是强化记忆,这时候需要结合教材和笔记,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反复背诵。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复习,比如早上记忆文学史时间节点,晚上背诵作家生平和作品特色。同时,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正面写作家名字,背面写生平和代表作,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记忆。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差异,可以对比着来记忆,比如唐诗的雄浑与宋词的婉约,元曲的通俗与明清小说的写实等。
第三阶段是模拟训练,这时候要开始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重点考察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建议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答题,先做古代文学再做现当代文学,做完后认真分析错题,看看是知识点没记住还是答题技巧有问题。比如有些同学经常混淆不同作家的生平经历,这时候就需要回归教材,重新梳理他们的生平轨迹。另外,答题时要注意逻辑清晰,特别是论述题,一定要有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点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常见问题二:现当代文学部分有哪些高效记忆方法?
现当代文学部分的知识点虽然不像古代文学那样需要背诵大量年代和事件,但同样需要记忆大量的作家、作品和流派。很多同学反映现当代文学的人物关系复杂,作品之间的联系难以梳理。其实,掌握一些记忆技巧就能事半功倍。建议按照时间线来记忆,将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分界点,之前可以称为新文学前期,之后分为30年代、40年代、50-70年代、80年代至今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比如五四时期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30年代有巴金、老舍、沈从文等,40年代有张爱玲、钱钟书等。
可以按照题材分类记忆。比如诗歌方面有艾青、舒婷、北岛等,小说方面有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散文方面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比如艾青的"七月派"风格,张爱玲的"苍凉"风格,钱钟书的"讽刺"风格等。记忆时可以抓住他们的代表作,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钱钟书的《围城》等,记住这些代表作后,再联想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就能形成记忆链条。
另外,要学会抓重点。现当代文学部分虽然知识点多,但考试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建议重点记忆那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和具有开创性的作家。比如鲁迅的《呐喊》《彷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等。这些作品不仅文学价值高,而且常被作为论述题的素材。记忆时可以记住每个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情节梗概和艺术特色,形成"五要素"记忆法。比如记忆《围城》时,可以记住它是钱钟书194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抗战前夕为背景,描写了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来后的种种遭遇,通过方鸿渐的婚姻和职业生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艺术特色是语言幽默讽刺,比喻新奇贴切。
常见问题三:论述题如何得高分?
论述题是汉语文学专业课中最容易拉开分数差距的部分,很多同学觉得这类题目不好把握,要么观点陈旧,要么论证无力。其实,只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论述题也能得高分。观点要新颖有深度。很多同学害怕写错观点,所以选择一些大家都认同的套话,结果得分不高。其实,论述题不仅考察知识记忆,更考察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建议平时多关注学术界的前沿观点,比如对某个作家的评价,不要只说"这部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提出更具体的观点,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祥子三起三落的命运,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这样更有深度。平时可以多读一些文学评论期刊,学习优秀论文的立论方式。
论证要逻辑严密。很多同学观点不错,但论证时缺乏条理,想到哪说到哪,结果得分不高。建议使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每个方面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连接。比如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可以先提出中心论点是"鲁迅杂文具有'匕首'和'投枪'般的战斗性,同时兼具文学性",然后分三个方面论述:一是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二是语言艺术的犀利性,三是讽刺手法的多样性,最后总结说"鲁迅杂文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每个方面内部也要有层次,比如论述语言艺术的犀利性时,可以先说比喻的新奇,再说反语的辛辣,再说用词的准确。
材料要典型有力。论述题不能只说空话,一定要用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论据。建议平时就整理一些经典作品的素材,比如《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用来论证"小说的诗意美",《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可以用来论证"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围城》中的"婚姻是座围城"可以用来论证"讽刺手法的运用"等。使用材料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紧扣论点,不能偏离主题;二是要分析透彻,不能简单罗列情节。比如用《狂人日记》论证"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不能只说"《狂人日记》写了一个疯子的故事",而要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视角,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采用了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这样分析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