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英语一Text2深度解析:如何把握文章核心逻辑与出题思路
2019年考研英语一Text2以“人工智能伦理与就业冲击”为切入点,探讨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原文,从考生易混淆的细节、逻辑关系及出题角度出发,系统梳理文章脉络,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解题要点。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准确理解第三段中“the very definition of work”所指代的内容?
第三段提到“the very definition of work”时,考生容易将其与职业概念混淆。实际上,作者通过引用David Graeber的观点,强调现代社会中“无偿劳动”的普遍性,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原文通过“from cooking to childcare”的列举,明确指出这些非市场性劳动被社会忽视却至关重要。解题时需注意:出题人故意设置“职业工作”的干扰选项,因为文章核心在于挑战传统劳动定义的狭隘性。建议考生关注“very”的强调作用,结合上下文判断作者意在说明劳动价值的多维度性,而非仅限于雇佣关系。这种“概念迁移”是考研阅读的常见陷阱,需要考生具备批判性思维。
问题2:第四段中“the paradox of automation”具体指什么?出题人为何选择B选项作为正确答案?
该段通过对比“提高效率”与“增加失业率”的现象,揭示技术进步的辩证性。作者用“paradox”一词点明核心矛盾:自动化在优化生产的同时,因替代人类岗位引发结构性失业。出题人选择B选项(“效率提升与就业下降的矛盾”)作为正确答案,主要基于三个关键点:原文明确用“contradiction”对应“paradox”;选项中“structural unemployment”与“job displacement”的表述与“the last few decades”的时间限定完全吻合;通过排除法,A选项(“技术进步促进就业”)与原文“displacement”的否定语义直接冲突。考生需注意,考研阅读中“同义替换”是标准答案的常见特征,但需警惕干扰项通过添加无关信息(如“短期效益”)诱导错误。
问题3:第五段中作者如何反驳“技术最终创造新岗位”的观点?论证逻辑有何特点?
作者通过“Yet”转折词直接否定主流乐观论调,其反驳逻辑呈现递进式特点:先引用专家预测(“within two decades”的时间限定),再指出预测基于“linear thinking”;接着用“unpredictable shifts”强调技术变革的非线性特征;最后以“unforeseen consequences”总结,形成“预测—质疑—总结”的完整论证链条。考生解题时需关注:出题人常以“文章观点”为考点,此处正确选项(C选项)通过“rely on outdated assumptions”对应“linear thinking”,精准概括了作者对专家观点的批判。干扰项D选项错误在于偷换概念,将“质疑可能性”表述为“完全否定”,这正是考研阅读中常见的语义偷换陷阱。建议考生备考时加强“逻辑关联词”的敏感度训练,如转折词、因果词、递进词往往暗含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