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考研英语Text 2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文章介绍
考研英语作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之一,其阅读理解部分一直是考生们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围绕2007年考研英语Text 2进行常见问题的解答,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以及文章结构,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Text 2原文选自一篇关于广告与消费者心理的议论性文章,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把握文章脉络、识别重要细节以及理解复杂句式,为备考提供实用参考。
2007年考研英语Text 2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理解文章首段关于广告对消费者心理影响的核心观点?
解答:文章首段通过引用著名广告人Rosser Reeves的观点,指出广告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重复性信息刺激来影响消费者的心智。Rosser Reeves强调广告不是在销售产品本身,而是在销售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和认知。这一观点揭示了现代广告策略的核心——建立品牌形象而非单纯推销商品。首段中使用了"conditioning"(条件反射)这一心理学概念,说明广告通过持续的信息输入形成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品牌联想。例如文中提到"Advertising is the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psychology of the crowd in the mass market",明确指出广告研究的对象是大众市场中的群体心理。理解这一段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广告的本质是心理操纵而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这种认知在分析后续段落关于品牌忠诚度建立的内容时尤为重要。
问题2:第二段中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两种广告策略来论证其观点?
解答:第二段通过对比两种对立的广告策略——"intelligent"(明智的)和"insensitive"(无知的)——来展开论证。作者首先描述了"insensitive"广告的特点:内容肤浅、缺乏创意、仅关注产品功能而忽视消费者情感需求。这类广告往往采用直接推销的方式,强调产品特性而忽略品牌形象塑造。与之相对,"intelligent"广告则注重情感沟通,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建立消费者认同感。文中用"build an enduring image"(建立持久形象)这一表述说明明智广告的核心目标。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广告策略的本质差异:前者追求短期销售效果,后者注重长期品牌价值培养。理解这一段的关键在于把握作者对两种策略的评价标准——是否真正理解消费者心理。文中提到"the intelligent advertiser knows that he must not try to persuade with arguments but with emotions",明确指出情感诉求比理性说教更有效。这种辩证分析为理解第三段关于品牌忠诚度建立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问题3:第三段中"brand loyalty"(品牌忠诚度)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
解答:第三段深入探讨了品牌忠诚度的形成机制,揭示了消费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指出品牌忠诚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建立:认知阶段、情感阶段和意志阶段。在认知阶段,消费者通过多次接触形成对品牌的初步印象;情感阶段则通过品牌故事和情感沟通建立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意志阶段则是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表现出对品牌的持续选择。文中用"the emotional bond between the consumer and the brand"这一表述说明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引用的心理学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解释了消费者在品牌选择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如何通过品牌忠诚度得到缓解。例如文中提到"when consumers choose a brand they feel they can trust, they experience less post-purchase anxiety",说明品牌信任可以减少购买后的心理不安。理解这一段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品牌忠诚度是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复合体,需要广告主从长期视角进行战略规划。这种分析对于理解现代品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为分析第四段关于品牌危机管理的讨论提供了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