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老师政治考研热点问题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遇到一些关键性、倾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时政热点、理论前沿以及考试重点。徐超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和独到见解。本栏目将围绕考研政治的核心考点,以问答形式深入剖析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为考试提供有力支持。内容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多个模块,力求解答精准、通俗易懂,助力考生高效备考。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中“十个明确”是其核心内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识到“十个明确”不是孤立的十句话,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比如,“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为其他“明确”提供了政治保障;“明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在理解时,要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全面胜利。还要注意“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关系,前者是理论指导,后者是实践要求,两者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答题时,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先阐述“十个明确”的具体内容,再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贯彻落实。比如,在谈到“明确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时,可以联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说明如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问题二:如何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影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影响。要明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具体来说,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需求层次提升,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更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更高期待;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理解这一变化的影响,要从两个层面把握:一是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对个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医疗等,说明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问题三:如何理解“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
“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要求,考生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回顾百年党史,正是因为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中争取主动、赢得胜利。理解“三个务必”,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工作,比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直面矛盾和挑战,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